马克思主义学院赴聊城乡村记忆博物馆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

  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引导学生从乡村历史发展中汲取精神力量,2025年10月2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孟宪霞老师带领40余名学生赴聊城乡村记忆博物馆,开展一场“触摸乡村记忆、感悟文化根脉”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走进博物馆,仿佛踏入时光隧道,回到了充满烟火气息的鲁西乡村岁月。馆内通过鲁西民居复原、老农具陈列、传统手工艺品展示等形式,完整呈现了聊城乡村的发展变迁与文化底蕴。锈迹斑斑的犁耙、吱呀作响的织布机、色彩绚丽的鲁锦、惟妙惟肖的面塑,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乡村记忆的载体,每一处陈列都是一部鲜活的乡土文化教材,让同学们在沉浸式参观中,真切感受先辈的智慧与乡村的温度。

  参观过程中,孟老师结合展品,为同学们详细讲述了背后的故事。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场景,到“忠厚传家”的祖训匾额;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的织造技艺,到承载运输记忆的牛车、手推车。通过参观,同学们对乡村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些老物件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蕴藏着先辈们勤劳朴实、忠厚向善的精神密码。”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感触颇深,“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从乡村记忆中汲取养分,传承优良品德,把所学知识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用青春力量守护文化根脉、助力家乡发展。”

  通过此次实践教学活动,实现了思政“理论课堂”与“乡村现场”的深度融合。同学们在与乡村历史的对话中,坚定了文化自信,明确了使命担当。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挖掘本地红色与乡村文化资源,创新实践教学形式,让思政课更有温度、更有深度、更有力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以青春之姿书写时代华章。

(审核 刘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