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庆涛副教授为我院研究生作了题为《数智赋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理论意涵与实践路径》的精彩报告,深入探讨了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路径。我院2024级学硕、2025级全体研究生参加此次学术论坛。

高庆涛谈到意识形态治理极端重要性,以苏东剧变为鉴,指出“三个事关”战略意义。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需精心引导,高校应筑牢大学生政治信仰,助其走正路、明大义。他指出,数字化、智能化融入社会,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赋予新内涵,有助于高校依托数智技术动态识别、化解风险,提升思想阵地掌控力。他强调,意识形态治理逻辑兼具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从理论层面来看,其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强调意识形态与物质生产的互动关系,体现阶级利益诉求,需要不断强化理论建设并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工作;从现实层面而言,则需聚焦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的身份特征,充分认识到数智业态带来的深刻变革与潜在风险,积极通过技术赋能推动治理升级;同时,在实践层面,要坚持以价值塑造为核心,强化网络阵地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从而为青年的健康成长筑牢坚实的思想防线。

高庆涛,法学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17篇,主持教育部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高校青创团队各1项,主研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共3项。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聊城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
(审核 黄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