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论坛系列活动(十九)刘春强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多元学术脉络

  4月2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春强老师应邀为我院研究生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多元学术脉络》的精彩报告。我院2023级学硕、2024级全体研究生参加此次学术报告会。

  刘春强老师结合自身研究方向,逻辑清晰、简明扼要地讲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所提出的多元学术脉络,从思想史、学术史背景等多方面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研究。他谈到,民国学术生态中从事马克思主义著作正面译介和研读的人员构成颇为复杂,并且以各时期众多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例,说明每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评判标准不尽相同。他指出唯物史观的传播使民国时期的史学研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推动了史学研究从传统的叙事史学向社会史、经济史等领域拓展,使其更加贴近社会现实,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李一珊表示,此次学术论坛活动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并非简单的理论移植,而是一部在历史、哲学、社会等多维度学术脉络交织中不断演进的宏大叙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元学术脉络,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未来发展的基石。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将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继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努力为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春强,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兴趣集中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中国近代学人研究等领域,在《史学理论研究》《史学月刊》《民国档案》《近代中国》《晋阳学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被中国社会科学网、大众网、齐鲁网等网站全文转载。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聊城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

(审核 黄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