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人才招聘信息

一、学校简介

聊城大学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具有“江北水城”美称的山东省聊城市。聊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名胜古迹众多,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穿流而过,京九铁路、胶济邯铁路及济馆高速在此交汇,是横跨冀鲁豫三省的最大交通物流枢纽。

聊城大学是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学校占地3000亩,现有25个学院,95个本科专业,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与海内外诸多高校合作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等12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30000余人。

二、学院简介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1年11月,主要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任务,是对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2016年3月获批“山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科研实力较强,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曾成功举办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等重要学术活动。

学院位于聊城大学西校区办公楼四楼,环境优雅、硬件设施齐全。学院牢固树立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科研兴院”的理念,用足人才引进政策,加大科研奖励力度。

三、人才招聘类别及条件

 

 

 

 

 

第二层次

当选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入选者;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者;国家特支计划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泰山学者攀登计划入选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

第三层次

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或“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入选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等

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不超过45周岁),学历及近5年科研成果须满足以下条件

学科范围

A

作为首位人员在SCI二区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篇以上或在SCIEI刊物发表论文入世以上或在CSSCISSCI刊物发表论文4篇以上;

哲学、历史学、政治学

作为首位人员在SCIEI刊物发表论文4篇以上或在 CSSCISSCI刊物发表论文3篇以上

马克思主义理论

B

作为首位人员在SCI二区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篇以上或在SCI、EI刊物发表论文4篇以上或在CSSCI、SSCI刊物发表论文3篇以上

哲学、历史学、政治学

作为首位人员在SCIEI刊物发表论文3篇以上或在 CSSCISSCI刊物发表论文2篇以上

马克思主义理论

C

作为首位人员在SCIEI刊物发表论文3篇以上或在 CSSCISSCI刊物发表论文2篇以上

哲学、历史学、政治学

作为首位人员在SCIEI刊物发表论文2篇以上或在 CSSCISSCI刊物发表论文1篇以上或在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人文社科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D

作为首位人员在SCI刊物发表论文2篇以上或在CSSCISSCI刊物发表论文1篇以上或在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人文社科类)

哲学、历史学、政治学

作为首位人员在SCI刊物发表论文1篇以上或在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上(人文社科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四、人才招聘待遇

    相关待遇

 

人才类别

年薪(万元)

引进费(万元)

住房

科研启动费(万元)

配偶

理工类

人文社科类

第二层次

80-150

150

提供周转房一套

根据实际需要提供科研平台和科研启动费

安置

第三层次

30-80

100

提供周转房一套

80

30

安置

教授

根据学术水平及工作任务确定相关待遇

A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待遇

60

租房补贴1000/,共补2

20

16

具有硕士学历学位的安置

B

40

16

12

具有硕士学历学位的安置

C

30

12

8

 

D

20

8

6

 

  

五、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人才需求一览表 

需求类别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联系人

联系方式

高层次人才

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各研究方向

李院长

0635-8238109

lihuafeng@lcu.edu.cn

李主任

0635-8238105

 

博士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任一专业均可

马克思主义理论各研究方向

博士

政治学一级学科下任一专业均可

政治学理论、当代中国政治、国外社会主义运动、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际问题

博士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博士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