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赵健民两次骑车找党,山东省委重建”“冠县六十二烈士”……,一个个发生在鲁西(冀鲁豫边区)的红色故事、事例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厚红色文化,在聊城大学的“同城大课堂”、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研究专项”申报等事项中不断得到生动、全面的展示。聊城大学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牢记“国之大者”,坚持高站位、强组织,抓党建、精保障,促协同、出特色,强队伍、重教研,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和联动机制,全面加强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效显著。
一、高站位,强组织,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用“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重大论断,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根本指导思想的鲜明立场。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政治属性,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主要阵地,也是建好思政课的组织载体和坚强堡垒。
学校党委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印发《学校领导联系思政课教师和讲思政课工作方案》,建立了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党委书记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每位校领导联系1—2名思政课教师、校领导为学生讲思政课等制度,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校党委书记关延平为师生上思政课
二、抓党建,精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学校以党建为引领,全面精准保障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学校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体系,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正常运转经费同时,按全部在校本硕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的标准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按照上级政策为思政课教师发放岗位专门津贴。2021年暑假,学校组织50名思政课教师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思政课教师暨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研修班,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想认识与教学能力。
在校党委的全面指导下,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绩。2021年,学院获批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成功获批山东省学校思政课“金课”建设项目,1人荣获“山东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荣誉称号,1人再次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获首届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2人入选聊城市“羡林学者”人才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顺利通过教育部一级学科硕士点审核批准。获批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聊城大学孔繁森精神与西部援建研究中心”、“聊城大学冀鲁豫边区革命史研究中心”等三个聊城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五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比赛中,学院作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荣获本科组全国二等奖。
学院作品获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二等奖
三、促协同,出特色,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深度
学校落实省教育厅“双协同双提升”活动要求,服务地方教育,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发挥“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理论宣传、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辐射作用,于2021年6月24日和7月14日同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聊城市东昌府区教体局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打造成长共同体。
同时,学校深挖地方红色资源,着力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深度与特色。2021年,学校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责任单位,组织开展“同城大课堂”活动,深入考察聊城近现代重要革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重大题材,挖掘本地重要红色资源,选定“刘邓大军渡黄河”与“中共山东省委重建”为两个讲授主题,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和专题授课,把“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使思政课以更鲜活的形式贴近学生,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并在马本斋烈士陵园等鲁西重要红色文化单位建立了长期的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此外,学校发挥山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鲁西红色文化研究与宣传、党史党建中的人才优势,推进聊城革命老区建设发展和聊城大学在冀鲁豫老区高校中的引领作用,勇于创新,打破学校、学科、地域局限,划拨专款100万,支持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研究,创设“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研究专项”,共收到来自聊城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德州学院、菏泽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等相关高校和地市科研单位人员的50多项课题,产生了广泛影响,很好地宣传了冀鲁豫边区革命历史与红色文化,为学校的服务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探索了新路,开辟了新境。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东昌府区教体局签订合作共建协议
四、强队伍,重教研,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学校积极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现拥有专职思政课教师110名,达到国家规定思政课师生比要求。学校印发《中共聊城大学委员会关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2021级本科课程培养方案中增设“四史”教育课程,作为选择性必修课;加强教研室集体备课,继续深化“262”模块化教学,加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建设。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资培养、引进力度,通过聘请优秀教师进行多媒体运用与课件设计技术培训与指导,建设精品化思政课程群。打造“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模式,立项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7门,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4门,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形成“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教学改革经验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专题报道。
同时,学校发挥“大思政”联动机制作用,发挥省重点马院、思政课教师和研究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组织教师宣讲团与学生宣讲团赴校内各单位、校外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等宣讲200余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宣讲团坚持党史宣讲与释疑解惑相结合,受到校内外师生、校外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转发自聊城大学官网)
作者 黄 昊
审核 张华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