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大“廉”播】“喜迎二十大 家和万事兴”齐鲁好家风主题展在我校开展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和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意见部署,弘扬传承优良家风,助推学校廉洁文化建设,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9月26日上午,“喜迎二十大 家和万事兴”齐鲁好家风主题展在我校正式开展。学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省监委驻学校监察专员徐梅出席活动并讲话,校纪委委员、各院级党委(党总支)书记、党员干部家属代表、学校纪检监察机构和校工会(妇委会)工作人员等共60余人参观首场展览。

徐梅指出,对高校而言,党员干部的家风事关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大局、校园政治生态全局和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也直接关系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徐梅提出三点要求:

第一,各级党组织要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落实。

按时、有序、高质组织好家风展的参观学习,落实好学校有关家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将开展党员干部家风建设作为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做实党员干部日常教育监督管理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实。

第二,全校党员干部要见贤思齐,强化示范引领。

积极吸纳借鉴传统家风家训中的精华,继承党的优良家风传统,常效典范之行、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在管好自己的同时教育引导监督好家庭成员,推动优良家风在家庭落地生根。

第三,党员干部家属要以知促行,强化参与共建

当好“贤内助”“廉内助”,多吹廉洁“枕边风”,多念纪律“紧箍咒”,积极支持党员干部依规依纪依法办事,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使家庭成为家人成长进步的坚强后盾和幸福港湾。      

本次主题展是省纪委监委机关、省妇联、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覆盖全省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大型巡回展出活动,分为“先贤家风”“红色家风”“时代家风”“廉洁家风”四个版块,讲述了全国和山东43个优秀家风、廉洁家风故事。我校展览将持续至9月29日结束,期间全校各院级党委、党总支将组织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前往参观学习。

家风建设是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方面。9月23日,学校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与校工会(妇委会)联合发布《树风清气正家风 建廉洁幸福家庭——廉洁家风建设倡议书》,面向全校党员、干部及家属们发出家风建设倡议;校报“党风廉政”专版将刊发家风建设主题文章,欢迎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工踊跃投稿,畅谈家风展参观学习心得、家风建设做法体悟等,来稿请署明作者、单位,发送至纪委邮箱 jw@lcu.edu.cn。    

“喜迎二十大 家和万事兴”齐鲁好家风主题展采用215幅图片、2万多字讲述了全国和山东优秀传统家规家训以及古代先贤、老一辈革命家和当代先锋模范人物的优秀家风故事。

1.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强调以人为本,以孝为先,善事父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爱护。孔子的教育思想辉映史册:他提倡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实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出了众多优秀人才。他通过教学活动整理古代文献,为中国文化的继往开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不论在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中,从未有人像孔子一样,一个人影响一个家族的千年兴盛,一个人铸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孔子的族人传承2500余年,号称“天下第一家”,迄今已繁衍82代。族谱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1999年开始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孔氏家族修谱,全世界范围内孔子后人已达三百万人。

《尼山致祷》:尼山原名尼丘山,一代圣人孔子诞生在这里。据《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故尼山名扬遐迩。

《俎豆礼容》:俎豆,常用在盛大的祭祀典礼上。“礼容”则是祭祀的礼仪动作。相传孔子五六岁时,观看过一次郊祭会,印象很深,此后便时常把家里的盆盆罐罐收集起来,扮演主祭人的模样行事。母亲颜氏问:“小孩子怎么玩这种游戏?”孔子说:“我这是在学习呢!”母亲颜氏说:“你这么认真学习,难道长大了去做管庙的官吗?”孔子仰起脸说:“我不做管庙的官,我要像父亲那样,做个人人敬仰的大夫。”

《职司委吏》:孔子成年后,曾做过季孙大夫家的委吏,也就是管理仓库进出账目的小官,孔子做事认真,称量、算数、记账都很准确。

《鲁国大治》: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被鲁国国君任命为中都宰(地方官)。通过一年的努力,孔子将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政绩十分显著。鲁定公十一年,孔子正式担任鲁国大司寇,并在全国进行改革,鲁国由此大治。

《退修诗书》:孔子42岁时,鲁定公当政,季孙氏僭越公室大臣们,掌握了祭祀、征伐等国家政事,孔子看不惯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不求做官,专心修诗书,定礼乐。而此时的弟子门人却越来越多了。

《杏坛礼乐》:在山东省曲阜市孔庙的大成殿前,有一棵挺拔高耸的桧树,相传这是孔子与弟子们整理古代文献的地方,序《书》、传《礼》、删《诗》、正《乐》、赞《易》,所以杏坛成为孔子万世立教的第一圣地。

2.曾子:以孝为本,内省慎独

曾子,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今有平邑县和嘉祥县两说),春秋末年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曾子主张修齐治平、内省慎独、以孝为本的儒家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启孟学之人,参与编制了《论语》,并著有《大学》、《孝经》等作品。《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身是治人的前提,目的是治国平天下。三纲八目成为后世封建政治伦理哲学的重要内容。《采菊敬母》:曾子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是“二十四孝”之一。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子母亲年老时因眼疾时常视力模糊,经孔子指点,于寒露上候(寒露节的前五天)单日单时,采阳面嘉菊花若干,晾干后用山泉水冲泡,外敷内用,不久,其母眼疾治愈。曾子用菊花治愈母亲眼疾的故事,对后世影响颇深。每逢嘉菊盛开之时,当地人都要采菊奉献给双亲作茶饮或作枕头,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曾子杀猪》:曾子的妻子上街去,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妻子劝阻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曾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3. 王羲之:敦厚退让,修齐治平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任秘书郞、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出身于东晋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很早开始学习书法。他每天写字,写完后就在旁边的水池洗毛笔,日复一日,水池被洗成了“墨池”。他在教育儿子时也非常严格。其子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书画俱佳。因常受人夸赞开始骄傲,一日,王献之问母亲郗夫人自己还要写多久书法,才能够大成?郗夫人说:“你写完了这院中18口缸里的水,字才会有筋骨。”正是王羲之的言传身教和郗夫人的精心教诲,让王献之有了后来的书法成就。

关于王羲之注重家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王羲之与好友结伴前往奉化采药,遇见两兄弟因争夺资财大打出手,弟弟竟将哥哥殴打致死。回家后,王羲之把自己的所见告诉儿子们,并写下了“敦、厚、退、让”4个大字,命他们日日临摹,牢记践行,世代相传。

作为“簪缨不替”的名门望族,根据《二十四史》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共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方庆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士。这与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严格的家教门风有着重要的关系。汉末“卧冰求鲤”故事的主人公王祥临终时留下了《训子孙遗令》,要求族中子弟以“信、德、孝、悌、让”为立身之本,琅琊王氏家训总训也来自于此。

4.颜之推: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颜之推,字介,出生于士族官僚之家,为南齐治书御史颜见远之孙、南梁咨议参军颜协之子。颜之推博览群书,为文辞情并茂,身历三朝,对世事沧桑、人情世故体会颇深,他鄙视士族的腐化无能,教育子孙要“少欲而足”,以技能立世。

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被称为“篇篇药石,言言龟鉴”的家训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颜氏后人涌现出众多出类拔萃之才,如唐朝注解《汉书》的颜师古,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至宋元两朝,颜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断,可见《颜氏家训》效用彰著。

5.戚继光:保国安民,忠孝廉洁

戚继光,山东登州(今蓬莱)人。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在东南沿海指挥抗击倭寇十余年,扫清了横行多年的倭患,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入犯十余年,保障了北方的安全。

戚继光出身于将门,父亲戚景通文武双全、忠心卫国、廉洁自律、生活节俭,对戚继光有重大影响。戚继光从小就喜欢遨游书海,熟读经史子集,并对排兵布阵颇感兴趣,立志长大后要报效国家,出征消灭贼寇,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戚继光创作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兵书。

戚景通对戚继光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要求也很严格。他曾问儿子长大了想干什么?戚继光答:“志在读书。”戚景通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读书的目的在于弄清‘忠孝廉洁’四个字的意义,否则就什么用处也没有。”随后,令人把“忠孝廉洁”四个大字写在墙壁上,让戚继光时时铭记在心,这更加坚定了他不追求享受、以天下大事为重的信念。

后来,戚继光成了十万大军的统帅,仍念念不忘父亲的遗训。他在《入关》诗中说:“少年好纸笔,长事闲行役。落落断父书,为国空驰驱。”

6.张守仁:大医精诚,传家有道

张守仁,字立仁,明嘉靖万历年间以医术鸣世,时称“张一帖”。张守仁是新安名医北宋张扩、南宋张杲的后裔。张守仁精研医学,勤于实践,历经30余年反复揣摩、临床验证,终于研制出“十八罗汉”末药,此药由十八味组成,有疏风散寒、理气和营、健胃宽中、渗湿利水的神效。

“张一帖”世医从张守仁起,传承至今已历经16代、450余年。该家族不仅传承着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而且延续着严谨的家教、纯良的家风。为了警示后世子孙,张守仁定下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16字家训,并要求后世子孙铭记于心、遵行不悖。“张一帖”家族弘扬祖国医学文化,讲述着诗书传家、孝悌继世的故事,诠释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7.鲁班教子

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创造发明家。儿子伢子15岁时,鲁班觉得应该让他掌握谋生的本领了。结果学种田、织布、木匠,伢子都因为太苦太累半途而废了。鲁班拿出自己用过的斧子给儿子看,没有一把不是磨凹了斧柄、磨秃了斧刃的。他耐心地对儿子说:“不严、不苦、不狠,能学好手艺吗?我磨秃了一箱子斧子,你连一把斧子都没有磨到这样的程度,就想打退堂鼓了吗?”伢子听了父亲的话,深感惭愧,重新回到师傅那里去,不怕苦累,终于学成了木匠手艺。“鲁班教子”有理有节,适时加以引导,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8.孟母教子

孟母教子的故事曾广为流传。小时候的孟轲对学习不感兴趣,非常贪玩。一天,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孟母问他:“学习怎么样了?”孟轲回答:“ 和过去一样。”孟母拿起剪刀剪断了织布机上正在织的布,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割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将来成大事。如果小时候就荒废了学业,将来怎么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呢?你既然不想好好学习,我整天辛辛苦苦地织布干什么?”孟轲听后惭愧不已,此后,每天勤学苦读,终于成为天下名儒。

9.孔融让梨

《后汉书·孔融传》:“(融)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孔融小时候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小小年纪就知道做人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千载,他成为懂得谦让、团结友爱的典范。

10.毛泽东:恋亲,但不为亲徇私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曾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等职务。

毛泽东的家风,是教育家人谦虚谨慎、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勇于奉献、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的良好作风,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民众所称道的平民作风。他为自己定下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

在1941年1月31日给毛岸英和毛岸青的信中,毛泽东建议他们“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除告诫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外,还特别指出:“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而在1947年10月8日给长子毛岸英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在这段话里,他着意强调儿子的行为要“与人民利益”相“符合”,还在这段话的下面画了横线,足见对这段话的重视。

11.周恩来:我是国家的总理,不是周家的总理

周恩来(1898-1976年),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等职务。

周恩来十分重视家风建设,为了更好地引导、教育周家的年轻一代,在大家庭内部建立起良好的家风,周恩来制定了严格的家规,这些家规十分严格,也十分具体、细致,饱含了他对亲属晚辈深切的爱和关怀。他明确指出,不允许家人享有任何特权,就连特权思想都不可以有,要求亲属在外面不能讲同他的关系,要完全做一个普通人。周恩来曾对晚辈说:“不要因为我是总理你们就认为自己有什么特殊,我是国家的总理,不是周家的总理。”

周恩来、邓颖超家规(节录):

一、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进京看望;

二、外地亲属进京看望,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住宿费我们支付;

三、一律到国务院机关食堂排队就餐,有工作的自付伙食费,没工作的我们代付;

四、看戏以家属身份购票入场,不得享用招待券;

五、不许请客送礼;

六、不许动用公车;

七、凡个人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劳,自我服务;

八、生活要艰苦朴素;

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说出特有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12. 朱德:忠诚,厚道,勤奋,努力

朱德(1886-1976),四川省仪陇县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务。

朱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对他影响最深的是母亲钟氏,一生俭朴、热爱劳动是母亲为朱德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深深地影响着朱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养成了勤俭廉洁的好习惯,一生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忠诚,厚道,勤奋,努力”,这八个字就是朱家家风的重要内涵。朱德生活节俭,一套军装要穿好多年,一双袜子补了又补。他凡事都身体力行,并教育孩子们从洗衣服、洗袜子.缝纽扣等小事做起,学会独立生活,不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种潜移默化的家风,在朱德子孙们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13.蔡畅:我们留给他们的是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好思想

蔡畅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和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是红军长征年龄最大的女红军。

蔡畅与丈夫李富春都处于高级领导岗位,但他俩一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从不乱花国家一分钱。晚年,老两口生活在一起,国家给她家配辆吉普车专供管理员买菜。蔡畅认为这样既是浪费,又是特权,于是,她与李富春做好管理员的思想工作,硬把买菜的专车退给了国家。在丈夫李富春去世后,蔡畅把老两口积累多年的一张10万元存款单,作为李富春的“特别党费”交给了党组织。几年后,当她又要把自己积存的3万多元作为李富春的第二笔党费上交时,身边的工作人员问她,是否给外孙李勇留下一点?蔡畅坚定地说:“钱是党和人民给我的,用不了就应该退给党和人民。我们留给他们的应该是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好思想,而不是钱财。”

14.王定国:所谓家风,不是写在牌匾上,而是实实在在地做事情

王定国(1913-2020),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曾任妇女独立营营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9月,被评为“双百”人物之一。长征路上敌人的弹片打断过她的腿骨,因为严寒冻掉了脚趾,她都没有流过一滴眼泪。在102岁之前,王定国每年都要走出北京,走进长征沿线的老区群众家里调研,把自己的见闻写成报告呈给中央,为老区发展奔走呼吁。对她而言,只要走得动,长征就依然在路上。

王定国与丈夫谢觉哉共育有5个儿子和2个女儿,一家人始终秉承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先后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虽位居高位,但谢觉哉对家人要求极严,对亲戚朋友的谋职请求严词拒绝。谢觉哉逝世时,按规定遗属可继续住原来的房子,王定国却主动找到组织:“我不是遗属,我有自己的工作,我是什么级别就住什么房子!”随即遣散秘书,退掉司机,搬出了带院子的大房子。据谢觉哉大儿子谢飘回忆,母亲虽然为很多人写过推荐信,却从来没有在他考学、当兵、提干、复员直到退休的任何一个阶段为他说过一句话。“过了很长时间,我才慢慢懂母亲。”谢飘说,“母亲一直教导我们学本事、干实事,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15.甘祖昌: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能摆老红军的架子

甘祖昌,出生于1905年,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人。1928年,他参加工农红军,经历了长征、南泥湾大生产,1949年9月随王震部队进驻新疆,被任命为后勤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甘祖昌头部三次负重伤,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使他难以坚持领导工作,组织上建议他到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去长期休养,但甘祖昌婉言谢绝了组织的安排,回到家乡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当农民。甘祖昌回乡后始终保持了一位红军老战士艰苦朴素的本色,一直过着节俭简朴的生活。

他养猪种菜,连抽的烟也是自己种的。上级在生活上要按有关规定给他盖房配车,他一一拒绝,并把70%的工资收入捐给了家乡的建设事业。回乡29年来,甘祖昌和乡亲们一起,用辛勤的汗水修起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甘祖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交代家人:“领了工资,先交党费,留下生活费,其余的全部买农药化肥支援农业。”在甘祖昌的影响教育下,他的家人也都严格自律。妻子龚全珍在甘祖昌去世以后,继续践行着老将军的遗志,发挥余热,积极参加公益事业,并担任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给孩子讲甘老的故事。2014年,龚全珍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称她为“老阿姨”。

16.王尽美:言不及私,精忠报国

王尽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山东省莒县北杏村(今属诸城市)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1925年,病榻上的王尽美在弥留之际,向身边的同志留下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遗嘱里只有对党的事业的忠贞,而没有一点私事。

王尽美的后代在王尽美的影响下纷纷走向革命道路。1937年,王尽美的长子王乃征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仅18岁。次子王乃恩,15岁就跟随王乃征一起参加八路军,入党时年仅16岁。王尽美的第三代、四代也都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各自在工作岗位上奉献着智慧和力量。王尽美的后人把“精忠报国”作为“祖祖代代奋勉传”的家训,王乃征在他的诗中,把“但愿百年后,无人吐唾沫”作为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告诫家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是王尽美的后人,都要传承好王尽美的精神。

17.郭景林:人穷志不穷,不能做见不得人的事

郭景林(1895—1978),东营利津人。郭景林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丈夫离世后,29岁的她带着孩子流落各地。在那个战乱年代,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她身体力行,教会子女自立、坚强,做一个正直的人。1943年,经人介绍,郭景林面对党旗许下铮铮誓言,那句“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成为她终生不变的信仰。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她冒着生命危险掩护过许多革命同志和部队干部家属。家风传承,润物无声,她的两个儿子同样热情为党,坚贞不渝。1947年,大儿子崔光东同其他几名同志在秘密商量土改工作中遭人举报被围堵,崔光东舍身取义,掩护其他同志顺利脱险,自己被残忍杀害,年仅27岁。大儿子牺牲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次子崔光亭继而被反革命残忍杀害。失去两个儿子的革命母亲强忍悲痛对大家伙说:“光东、光亭为了革命牺牲,死得光荣!从今往后,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八路军都是我的亲人。”因这份无私大爱,郭景林被人们称为“革命老妈妈”。1978年郭景林因病去世。得知老人去世的消息,当年的“干女儿”、抗战老干部张林同志从南京发来唁电,赋诗一首寄托哀思:“早年孤孀异乡漂,凌辱受尽志增高;坚随革命献双子,忠魂为党上九霄!”

18.董成森:铁心跟党走,报国一家人

董成森,青岛平度人,出生在1927年的战乱年代。15岁那年,他积极申请加入八路军,正式成为一名抗日战士,跟随部队参加了潍县战役、青岛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多次战斗,战功卓著。1960年,戎马半生的董成森,放弃了大城市生活,放弃了干部身份,毅然选择带着妻儿回家务农。许多人不理解,他说:“当初打鬼子、打老蒋,为的是普天下的穷人翻身得解放,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国家经济困难,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老兵,理应带头响应国家号召,作出表率。”他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党和国家的赤胆忠心,同样也在自己的七个儿女心中埋下了红色的根。1970年大儿子要考师范,董成森紧急召开了家庭会议,他对七个儿女说:“有国才有家,你们作为董家的后代,必须首选去当兵。保家卫国就是我定的家规!”当大儿子董希祥穿上军装的那一天,董成森在家里正屋的西墙上大笔写下:“铁心跟党走,报国一家人”。随后,二儿子董希云、三女儿董新香、小儿子董希顺、孙子董玉琦、曾外孙宋杰……董家四代人有17人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董成森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后人,报效国家无怨无悔。“铁心跟党走,报国一家人”正是这个家庭永远的红色家风。

19.张淑贞家庭:爱党拥军,永远跟党走

张淑贞,中共党员,百岁沂蒙红嫂,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儿媳,沂蒙新红嫂于爱梅的母亲。王换于被称为“沂蒙母亲”,在抗战时期她带领全家创办了收养八路军子女和烈士遗孤的“战时托儿所”,三年时间里亲手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其中包括徐向前的女儿、罗荣桓的儿子和女儿等等。张淑贞是爱党拥军的接力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她和婆婆王换于一起创办战时托儿所,担任2个村的妇救会长,负责13个村的抗日宣传和发展党员工作,发动、组织群众积极参战、做军鞋、缝军衣、磨军粮、烙煎饼等支援前线,她照顾了托儿所的40多个孩子,自家的4个孩子却因为营养不良先后夭折。她们的信念就是“宁让自家孩子断了粮,也不让革命后代断了根”。如今,于爱梅被称为沂蒙新红嫂,倡导成立“沂蒙红嫂协会”,组织姐妹们到部队拥军,看望老英模、老红嫂,给子弟兵送去拥军鞋垫50000多双,担任山东省党性教育基地沂南教学点义务讲解员,为全省乃至全国党员干部群众作报告3000多场。张淑贞家庭三代中有18人入党、7人参军、1人光荣牺牲,他们家的故事被拍成电视剧《沂蒙》。从王换于到张淑贞,再到于爱梅,一家三代人从战争岁月走到和平年代,始终以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情怀,谱写着大爱、大善、大义的动人乐章。

20.王速成家庭:走正路,当好人,做好红色宣讲人

王速成,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街道舜华社区志愿社团团长。其家庭为全国五好家庭、山东省五好家庭。

王速成是一位机关退休干部,有50年党龄,也是一名从军20多年的老战士。出生在军人家庭的他,一直牢记爱党爱国的家风家训,多年来,他以初心践行志愿精神,以行动传播文明理念。他牢记母亲常说的一句话:“你们六个孩子,千万不能忘本,要走正路,做好人,千万别丢咱家的人。”这朴实的话,就是王速成家庭的家训。

2013年王速成退休后,毅然当起了红色故事宣讲人,义务为社区居民和中小学生讲述红色故事,被大家誉为红色故事的“活字典”、红色基因传承人。近10年来,他的身影活跃在社区、学校、部队、企业、机关,义务宣讲400多场,听众1万多人。他经常这样说:“我们要让一代又一代的家庭记住:昨天,英雄是我们的榜样;今天,我们要做孩子们的榜样;明天,孩子们就是未来的榜样!”

21.盛立军家庭:用行动诠释孝与廉的真谛

盛立军,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其家庭为全国最美家庭、山东省五好家庭。盛立军家庭是医学世家,奉行血脉连根和官不忘本的家庭理念,用行动诠释孝与廉。父亲总跟家人说的一句话是“尽孝要趁早”。尽管工资微薄,但父母把奶奶、姥姥同时接在身边赡养,几十年时间,奶奶和姥姥跟家人们生活在一起,二老就像一对亲姐妹,一直到90多岁去世。

2004年9月,父亲被诊断为肺癌。随着病情的恶化,父亲渐渐不能自理,每个周末家人们都从四面八方赶来陪伴父亲。盛立军不管多晚回家,都会和母亲坚持给行动不便的父亲做全身按摩,陪父亲聊天,直到老人走完11年的抗癌时光。2014年,盛立军被任命为医院副院长,父亲写下这段话送给她:“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官民相连,血脉连根,官勿忘本。”她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把救死扶伤的天职记在心中,付诸于行动。

生活中,盛立军夫妇伉俪情深,比翼双飞。丈夫李红昕开创了我国超声引导下外科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的方法,多项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他们将把孝廉家风继续传承下去。

22. 张保国家庭:家是温暖港湾,更是坚强后盾

张保国,济南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副支队长。其家庭为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山东省最美家庭。

张保国,坚守危险的公安排爆一线20多年,被誉为“与死神打交道的人”。他忘我工作,一心为民,把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用血肉之躯为人民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妻子李静,在济南第一粮库从事党群工作。结婚20多年来,她从一名军嫂变成一名警嫂,始终坚定地支持着张保国。她胸怀大爱,20余载理解和支持丈夫用个人安危换得万千百姓平安,默默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做丈夫的坚强后盾。2005年,在丈夫排爆严重受伤并落下七级伤残、婆婆因承受不住打击患半身不遂的情况下,她用柔弱的身体、单薄的肩膀,担负起同时照顾丈夫和婆婆的重担。张保国康复后,李静再一次支持丈夫重返排爆岗位,承担全部家务,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在他们的精神熏陶和言传身教下,女儿张汝佳以父母为榜样,立志当一名人民警察报效祖国,于2019年考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张保国一家在平凡岗位上用初心、爱心、恒心书写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23.孙建博家庭:心有大爱,道德传家

孙建博,淄博市原山林场原党委书记。其家庭为全国最美家庭、山东省最美家庭。

孙建博,一级肢体残疾,行动不便,本应是社会扶助的对象,他却身残志坚,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将一家负债4009万元、13个月发不出工资的国有林场发展成为全国林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带领职工打了一场翻身仗。

1996年,在孙建博生意最红火的时候,他放弃个人事业,接过了濒临绝境的原山林场。在困难面前,他不低头,在责任面前,他昂首挺胸,锐意开拓。原山林场不仅成为全国4855家国有林场的改革样板,还先后接管、代管了4家困难事业单位,解决了近千名职工的就业问题。20年多来,他勤恳敬业,几乎没休过一个节假日。他热心公益,发起“爱心原山”团队,开展了植树护绿、扶残助残等爱心活动。他一直在燃烧自己,为社会奉献光和热。

在家里,他孝敬老人,夫妻和睦,教育孩子做事要先做人。儿子举办婚礼不仅不铺张,还要到福利院献爱心,让后代接受教育。妻子焦翠红全力支持他的工作,毅然挑起家庭的全部重担,不顾自己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悉心照料常年卧床的婆婆。心有大爱,道德传家。孙建博一家奏响了一曲新时代的命运交响曲。

24.张继东家庭: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张继东,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病区副主任。其家庭为全国抗疫最美家庭、山东省最美家庭。

张继东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2003年非典发生后,母亲舒志荣作为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门诊部主任、院抗击非典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每天在临床一线救治病人,有时为抢救重症病人需连续奋战几天几夜。如今,母亲年过七旬,仍坚守岗位。张继东耳濡目染,深受教育。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接过母亲的“接力棒”,坚定奔赴援鄂抗疫一线。她说:“我从小立志要像妈妈一样,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张继东的丈夫宋宇是青岛市口腔医院正畸科主任医师。张继东援鄂期间,丈夫承担起照顾双方父母和一双儿女的家庭重任。同时,还冒着被感染的高风险,坚守工作岗位,为患者诊疗服务。在家里,张继东不仅是好女儿,也是好儿媳。为了照顾身体不好、耄耋之年的婆婆,她把公婆从老家接到青岛共同生活十几年,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张继东家庭医者初心、医者大爱的好家风将继续浸润着儿女的成长。

25.朱呈镕家庭:从一人拥军到全家“总动员”

朱呈镕,山东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其家庭为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抗疫最美家庭、山东省最美家庭。

朱呈镕20多年拥军如一日,走过36万公里拥军路,踏遍祖国边疆的边陲哨所,为士兵送鞋垫8万多双、水饺900多吨,到军营作报告400多场,累计捐款捐物1000多万元。她是数万名人民子弟兵心中的“最美兵妈妈”,是当代沂蒙新红嫂。

2020年,正在“天池第一哨”陪战士们过年的朱呈镕,得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挂念突击建设火神山医院的子弟兵,立即动身赶回老家,组织员工赶制20吨水饺,连夜驱车送往武汉抗疫一线。儿子赵跃得知朱呈镕要“逆行”送水饺到武汉抗疫一线,主动请战,担当运输车辆驾驶员,星夜兼程,将满载沂蒙老区人民深情厚谊的水饺送到火神山医院子弟兵手中。

家风是一面镜子,更是一面旗帜。现在,丈夫赵树明只要有空,就和她一起去部队看望人民子弟兵。在朱呈镕的影响带动下,孙辈们也从小树立起长大要当兵的理想,儿女、侄子、外甥等10余人选择走进军营,报效祖国。对这个团结友爱、充满温情、拥军爱国的大家庭来说,“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是家风,也是使命。

26.单美华家庭:书香继世,德行四方

单美华,潍坊市高密经济开发区冯家庄小学原教师。其家庭为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山东省最美家庭。

单美华家代代传承的家训是“书香继世,德行四方”。丈夫李济远的祖辈曾创办过私塾宝德斋。夫妻二人在农村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因沉迷网络耽误学业,许多父母因打工繁忙无暇关心孩子,夫妻俩便萌发了办公益书院的想法。2013年7月,“宝德书院”在他们自家院落成立,免费为农村孩子提供学习辅导和课外培训。除了传承祖辈优良家训,他们对书院也寄予了新的含义:人间至宝是有德。

开办宝德书院,单美华全家总动员。丈夫李济远自己编写《宝德童蒙录》教材,教授孩子们国学知识。婆婆每天协助照看孩子,公公主动担负起书院安保工作,儿子在假期教孩子们练硬笔书法,就连90多岁的奶奶也时刻牵挂着这些孩子们。单美华说:“我要把美德、知识、才能的种子种到这些乡村孩子们的心中,尽我所能为乡村教育事业作一点贡献。”

农村孩子“家门口”的公益书院,承载着单美华一家人的美好愿望,也是她们家“人间至宝是有德”良好家风的集中体现。

27.孔颖家庭:以礼为上,忠厚传家

孔颖,曲阜市委办公室专用通信服务中心主任。其家庭为全国文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山东省最美书香家庭。

孔颖是孔子77代后裔,在代代优良家风的浸润下,他为人忠厚正派,守规矩,懂礼仪,是曲阜市家风传承志愿服务队队长。孔颖家庭将家风作为家庭建设的灵魂,世代传承。父亲孔令绍40年来坚持传播传统文化,相继写出《曲阜赋》《曲阜新赋》《代代相传的故事》等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也是曲阜市家风传承志愿服务队队员。孔令绍将孔氏家风概括为“有文化,守规矩”。孔颖家庭就是用实际行动传承这一良好家风。在长辈的熏陶感染下,儿子孔齐维续也加入志愿服务队,每逢寒暑假,祖孙三代一起讲国学、做公益,为传播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在家风传承上,孔颖家庭尤其注意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启发阅读兴趣。孔令绍结合《论语》等儒家经典,为孙子改编《三字经》,孙子从牙牙学语便开始学习诵读,家庭中的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孔颖一家还将家风传承的仪式感融入到工作、学习、生活各个方面,每逢清明家祭,大人都会带孩子去孔庙拜孔子,让孩子知道血脉、文脉的家风传承。让孩子在“以礼为上”“诗礼传家”的良好家风中茁壮成长。

28.谢立亭家庭:言传身教,塑造“孝顺、和睦、正德”的家风家训

谢立亭,济宁市市中区委老干部局原局长。其家庭为全国文明家庭、山东省文明家庭。

谢立亭退休不退志,坚持用“红色三宝”宣讲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传递党的声音,用实际行动彰显“永不褪色的先锋战士”本色。他先后印制红色名片120多种、6万多张,发放“红色小册子”6万多册,编唱红色歌曲100多首,深入机关、社区、企业、学校宣讲700多场次。他全心全意践行党的宗旨,满腔热情奉献社会。

谢立亭的宣讲路离不开家人的陪伴支持。老伴魏贤兰是一位党龄60多年的老党员,不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给予他支持与鼓励,在谢立亭行动不便时用三轮车拉着他去宣讲,默默地照顾家庭、教育子女,做强有力的家庭后盾。五十多年来,夫妻二人互尊互敬互爱,和睦平等,成为大家羡慕的模范夫妻。

谢立亭家庭非常注重后代的道德教育,经常通过建立家庭档案盒、召开家庭会议等形式影响教育孩子,家庭氛围融洽和睦。在谢立亭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都拥有美满的家庭,他们都尊老爱幼、生活简朴、爱岗敬业、严于律己,孙子谢文斌还从小立志向爷爷学习,做像爷爷一样爱党爱国、奉献热会的人。

29.房泽秋家庭:用凡人善举传承孝道家风

房泽秋,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街道办事处贡院墙根社区居民。其家庭为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山东省文明家庭、山东省最美家庭。

房泽秋,一家三代36年如一日照顾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寡瘫痪老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敬老孝亲、奉献互助的精神。

1979年,19岁的房泽秋看到邻居李玉柱老人因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无人照料,便主动承担起照顾责任。房泽秋与丈夫于海结婚后,便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伺候。丈夫去世后,儿子于霄宁、儿媳王娜接过“接力棒”,和房泽秋一起照顾老人,就连小孙子于昌瑞也帮老人拿报纸、给老人解闷,直到2014年97岁的李玉柱老人安详离世。为了关爱更多的老人,2015年,房泽秋成立了“房泽秋志愿服务工作室”,组建以社区居民志愿者为主体的组织网络,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等困难老人群体的志愿服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传播正能量,凝聚爱的力量。目前,志愿服务队员1000多人,为济南市历下区1300多名养老困难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从一个房泽秋到一万个房泽秋”,是她的心愿,房泽秋用凡人善举传承着孝道家风。

30.杨震:“四知”拒金,清白传家

杨震,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幼通经史,博览群书,中年从教;50岁入仕,官至太尉。杨震的子孙们深受做“清白吏”家风影响,个个都为官清廉。杨震一生都在追求清白正直,以“四知”拒金的故事,美名远扬。赴任东莱太守途中路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怀金相赠说:“暮夜无知者”。杨震严厉斥责他并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震为官清廉,有老朋友、长辈劝他为子孙购置产业。杨震说:“让以后的世人称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我用这个留给他们,不是也很丰厚吗?”杨震家族从杨震起四代人连续担任“三公”职务,代代皆能守住“清白吏”之名声。杨氏后人都以“清白传家”“四知家风”作为祖训,制定悬挂了形式多样、主题相近的家规家训。

31.范仲淹:自奉俭,不营私

范仲淹,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人),官至参知政事。“以俭养廉、以俭助廉”是范氏家风中的思想精髓。千百年来,以“廉俭”为核心的范氏家风一脉相传。

范仲淹无论得势还是失意,无论在朝主政还是将兵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为国为民,忠心耿耿。在做参知政事时,主张“去谬吏”“纠慢政”,对贪污腐败、昏聩无能、懒政无能以及老迈失德的官吏,进行严厉的弹劾与罢黜。

范仲淹亲定《六十一字族规》和《义庄规矩》,后代依其训导整理形成《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在范氏家训中,范仲淹叮嘱后人心存高远、勤俭节约、遵守规矩、和气做人、清白为官。他的四个儿子皆德才兼备,当了朝廷重臣,口碑极好。

32. 包拯:家门不容贪腐者

包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官至枢密副使。他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有“包青天”之誉,是中国古代廉吏的典范。

公元1037年,包拯写下明志诗《书端州郡斋壁》,是他一生为人为官的座右铭。

三十七字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凝结在包拯身上的忠、孝、廉的优秀品质,形成一种“孝肃之风”,对其家族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氏子孙历代皆有出仕为官者,一直牢记遗训,世代清廉。

33.于成龙:为人以仁存心,做官清正廉洁

于成龙,山西永宁州(今吕梁市方山县)人,官至两江总督。他为官二十余年,一心为民、清正廉明,深得百姓爱戴和朝廷赏识,三次被举“卓异”。

《廉仕吏》:我生来无他嗜好,布衣蔬食免饥寒足矣。不知世间有享受事,亦不知馈遗交际欲何为。计俸入自给有余,要钱何用?从来寡所用,斯廉所取,未有用之极繁多,而取之能廉洁者。

《于氏族规》22条、《于氏家训》41条,涵盖“勤、俭、学、善、廉”等内容,以“廉”为官德之首。从明朝景泰年间至乾隆中叶的320余年里,于氏族人中担任各种官职的有30多人,下至知县,上至总督、巡抚,不论微品小官还是封疆大吏,抑或士农工商,始终遵法纪、守规矩。

34.桓台新城王氏:忠勤报国,洁己爱民

桓台新城王氏家族是明清齐鲁第一进士家族,自明嘉靖二十年至清光绪三十二年,出进士30名、举人52名、贡生158名,出仕为官者百余人,科甲蝉联、簪缨不绝、文化相承。

八世祖王渔洋是王氏家规家训集大成者,他一生居官清正廉洁、勤勉自励。清康熙三十六年,他教子为官亲书《手镜》。

《手镜》:无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畿辅之地,果为好官,声誉易起;如不努力做好官,亦易滋谤。勉之,勉之!

王氏家规家训内容涵盖修身养性、读书立世、做人处事、从政为官、持家经营等多个方面,家族成员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勉励,形成了整个家族善良勤俭、敦宗睦族、读书力学、见贤思齐、忠勤报国、洁己爱民等家风。

35.高密刘氏:清廉爱民,循良为吏

高密刘氏家族先后出了11位进士,7位二品以上高官,创造了“三世一品,两代名相,三辈得谥”的辉煌业绩,乾隆帝为其赐字“海岱高门第”。刘氏家族出仕的200余位子弟,都能够清廉自持,无一人贪腐。

刘果任太原府推官时,有一富豪打产业官司,该富豪拿出500金送给刘果,被严词拒绝。刘果任河间知县,以“清廉爱民”受到康熙皇帝嘉奖。

刘墉秉承清廉爱民的家风,始终奉公守法,深受百姓爱戴,其中较有名的是审理山东巡抚国泰贪腐案。

《刘氏家训》:“清廉爱民,循良为吏;积德行善,宅心仁厚;刻苦向学,科举为重;虚心抑己,谋事深远;父严母慈,兄友弟恭;孝悌为本,意在慕容;识才爱才,推贤黜佞;远离浮华,崇惇尚厚。”

36.滨州杜氏:勤政爱民,正直律己

滨州杜氏家族跨越明清两朝,期间中科举347人,其中进士12人,入翰林院6人,举人8人,七品以上官员91人。以“一门十二进士”“四世六翰林”“四代为相”“满门皆清官”而闻名。

《述训》是杜家十四世孙杜堮汲取杜氏家族几代人积累的家庭教育理论、教育经验和心得撰写而成,共48则、7017字,系统阐述了杜家的教育思想和修身、齐家、处世之道,既指明应当达到的目标,又阐明实现目标的具体做法,更分析其中的深刻道理。

《述训》:做人要谦虚正直,人贵有自知之明,切不可张扬自大;做官要爱国恤民,廉洁勤政;做事要端正、明白、和平、谨慎。

杜家人牢记清白家风,坚守自己的节操,真正做到了不违背道义以求升官晋职,不追逐利益而损坏名声。杜家人所到之处,他们的事迹都口碑流传,载入史册。

37.滕州盖村王氏:居官则清正廉洁,为民则恪守本分

滕州市盖村王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由清至民初,廪、庠、贡、举以及入翰院者170余人,诗文专集百余部。几百年来,在王氏家规家训教化下,王氏族人守法爱国、敬业睦邻,人才辈出、经久不衰。

盖村王氏家规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首次刊印,后经族人整理形成《族训卮言》,主要内容包括守政策、睦亲邻、勤职业、尚俭约、戒不孝等。

廉洁为官:凡子孙居官者,当廉勤正直、崇尚气志、两袖清风,务政绩卓越,惠及百姓,如有贪腐被黜者,于谱上削其爵,族人共警之。

王东槐是王氏十五世孙,他为官清明、刚正,人称“铁面御史”。一道奏折弹劾掉山东玩忽职守、贪赃枉法等十余位高官,咸丰元年,武昌城陷,王东槐牺牲。为国尽忠、死而后已,既是王东槐一生的写照,也是盖村王氏家风家训浸润滋养下的王氏族人典范。

38.邓恩铭: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邓恩铭,1901年出生于贵州省荔波县玉屏镇一户水族家庭,1918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1925年8月担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931年4月,被杀害于济南市纬八路刑场。

作为山东党组织主要负责人,邓恩铭掌管党的许多经费,个人生活却一直很清贫。当家乡遭遇灾荒,弟弟来信希望他能寄些钱回家,他回信写道:自己没有分文汇回去,在外漂泊两年,只能谋个人的温饱,无力顾家。

邓恩铭的亲人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家风。侄子邓碧林30年守护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足迹遍布大山深处每一个村寨;侄孙女邓庆梅大学毕业放弃省会城市,毅然回到故乡荔波,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

39.焦裕禄: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能搞特殊化

焦裕禄,山东淄博人,1962年担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治理“三害”,致力于改变兰考贫穷落后面貌。1964年5月,因病逝世。

焦裕禄的母亲李星英对他影响很大,她经常教育焦裕禄要好好做人,不走歪门邪道。

焦裕禄送大女儿焦守凤到酱菜厂当工人,并且告诉她:“县委书记的女儿更应该热爱劳动,带头吃苦。”

焦裕禄的衣、帽、鞋、袜都是拆洗多次,补了又补、缝了又缝,虽然破旧得厉害,还是舍不得换掉。

焦裕禄教育儿子要尊重演员的劳动,不能搞特殊“看白戏”,并拿出钱让他到戏院补票。

在焦裕禄的严格要求下,焦家形成了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能搞特殊化的家风。

40.谷文昌: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

谷文昌,河南省林州市人,1950年福建东山解放后,担任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他带领东山县人民苦干14年把荒岛变成了宝岛,1964年调任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1981年1月逝世。

谷文昌对待子女一贯严格,他在家规中明确规定:不允许揩公家一点油,不允许沾父亲一点光。“干净做事,不追逐名利,不享受特权”是其家风中的铁律。

谷文昌始终牢记自己是党的人,他一生都保持着农家子弟的本色,简朴持家,不看重物质上的享受。其“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仍在当地传颂。

谷文昌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丰碑。每年清明前后,“先祭谷公、再拜祖宗”已经成为当地的风俗。

41.杨善洲:给子孙后代一个清清白白的人生

杨善洲,云南施甸人,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追求,深受当地群众爱戴。2010年10月逝世。

对待权力,杨善洲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他常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不能用来办私事”。在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为自己订立了“白天不关门,夜间不开门”的“门规”。

对待家庭,杨善洲廉洁持家、甘于清贫。他一直教育孩子们:“别人的东西,即使是一分钱的也不能要。”

对待事业,杨善洲艰苦奋斗、吃苦耐劳,退休后,他带领群众绿化荒山,并将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2019年获评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退休干部楷模。

42.孔繁森:清贫自守,公而忘私

孔繁森,山东聊城人,历任济南军区总医院警通排战士、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先后两次援藏,1994年11月不幸殉职。

1988年,时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再次被派往西藏,组织谈话时他说“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孔繁森生活极其节俭,非常清贫,经常吃的是白饭就榨菜,穿的许多内衣打着补丁,工资大部分花在藏族群众身上。

孔繁森妻子退休以后从来不给单位添麻烦,也不允许子女亲友打着孔繁森的旗号,在社会上干无原则的事情。

孔繁森对自己的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公家的光不能沾,不允许做的事情就应该自觉不做。

43.谷牧:从严治家,公私分明

谷牧,山东荣成人,历任国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经济建设战线的杰出领导人。

谷牧同志一生从严治家、公私分明,不允许家人在生活中享受任何特权,更不允许子女在工作中享受特殊关照;眷恋家乡,却也不徇私情。

1962年,谷牧动员大儿子刘念远在高考前六天放弃高考,去西藏当兵,理由非常简单:领导干部的孩子要身先士卒,到西藏,上前线;他还给儿子规定:到西藏以后,就是普通一兵,不能有高干子弟的特殊作风,不准给谷牧打电话,不准说是谷牧的儿子。

2003年,谷牧将积攒了10万块钱的稿费全部捐给了沂蒙山区的莒南县洙边镇中心小学。当学校师生和莒南县群众得知这所学校是谷牧捐赠的,都希望将学校改名为“谷牧希望小学”。谷牧认为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不希望用自己的名字命名。

(来源 聊城大学纪检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