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英文名称 |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
|||
课程编号 |
0301132203 |
课程类别 |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
|||
授课学期 |
第三学期 |
适用专业 |
所有专业 |
|||
开课院部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课程负责人 |
王红霞 |
|||
课程团队 |
马莉、赵化民、徐艳梅、谭景峰、郭红、俄亚扉、张赞民 |
|||||
先修课程 |
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后续课程 |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形势与政策 |
|||
总学时/学分 |
48/3 |
理论学时 |
32 |
实践学时 |
16 |
|
执笔人 |
王红霞 |
教研部 审定人 |
王红霞 |
学院审核人 |
华敏 |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课程。是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
(二)课程地位
课程的教学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部分,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现,为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奠定理论基础。
(三)课程作用
本课程主要讲授反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的原理,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学习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世界的能力,增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一)课程目标
目标1:
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等基本原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分析评价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科学评价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资本主义的本质;理解与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历程、基本原则等相关知识。
目标2:
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学习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的能力;
掌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发展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能力。
目标3:
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懂得掌握这些原理对于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认清当前的世情、国情、民情,能够用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点理解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权重值 |
课程目标 |
工程知识 |
.... |
0.2 |
课程目标1
|
问题分析 |
.... |
0.1 |
课程目标2
|
4. 研究 |
.... |
0.2 |
课程目标3 |
...... |
... |
... |
..... |
四、教学内容及实施建议
序号 |
教学单元/项目/任务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学时 |
实施建议 |
考核内容及方式 |
支撑课程目标 |
1 |
导 论 |
知识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能力目标: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素质目标: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学习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
基础教学内容: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拓展内容: 1.青年马克思2.全球性金融危机会使马克思主义重新“热”起来吗? |
2 |
1.线上观看视频: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历史 2.线上讨论: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小结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3.线下讨论: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小结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4.线上练习:知识点作业测试 |
主要考核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内涵与外延;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单元测试、期末考试。 |
目标1 目标3 |
2 |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
知识目标: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能力目标:准确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素质目标: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基础教学内容: 1.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2.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拓展内容: 1. 如何看待哲学怀疑论和虚无主义?2.人工智能与人脑3.“双胞胎悖论”――时空旅行是否可能?
|
8 |
1. 线上观看视频:了解知识点相关内容 2. 线上讨论: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物质与意识、辩证法三大规律 3. 线下讨论: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人工智能与人脑的关系、生活中三大规律的运用 4.线上练习:知识点作业测试 |
主要考核内容:物质与意识的概念及其关系;辩证法基本规律 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单元测试、期末考试。 |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
3 |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
知识目标: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能力目标:准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素质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现实世界 |
基础教学内容: 1.实践与认识2.真理与价值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拓展内容: 1. 人们迷恋“星座”的秘密2. “跟着感觉走”有什么不好? |
4 |
1. 线上观看视频:了解知识点相关内容 2. 线上讨论: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实践与认识、真理与价值 3. 线下讨论: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关系、生活中认知误区的表现 4.线上练习:知识点作业测试 |
主要考核内容:实践与认识的概念及其关系;真理与价值的概念及其关系 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单元测试、期末考试。 |
目标2 目标3 |
4 |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知识目标: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能力目标:准确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素质目标:运用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基础教学内容: 1.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拓展内容: 1. 如何给社会发展装上科技的引擎?2. 个体如何在追求自身目的中发挥历史作用? |
4 |
1. 线上观看视频:了解知识点相关内容 2. 线上讨论: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社会基本矛盾、人民群众的内涵和外延 3. 线下讨论: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 4.线上练习:知识点作业测试 |
主要考核内容:唯物史观的概念及其表现;文化的作用、科学技术的作用 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单元测试、期末考试。 |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
5 |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
知识目标: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能力目标:理解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素质目标: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
基础教学内容: 1.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拓展内容: 1.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永恒”的神话正在西方社会褪色? |
6 |
1. 线上观看视频:了解知识点相关内容 2. 线上讨论: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商品、资本的内涵和外延 3. 线下讨论: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劳动价值论的剩余价值论的关系 4.线上练习:知识点作业测试 |
主要考核内容:劳动价值论的内容、表现与评价;剩余价值论的内容、表现与评价 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单元测试、期末考试。 |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
6 |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
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垄断的发展趋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 能力目标:深刻理解“两个必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 素质目标:辩证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
基础教学内容: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2.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拓展内容: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的“民主输出”给爆发“颜色革命”的独联体国家究竟是带来了福音还是带来了灾祸? |
4 |
1. 线上观看视频:了解知识点相关内容 2. 线上讨论: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资本主义的内涵和外延 3. 线下讨论: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垄断、全球化的表现与实质 4.线上练习:知识点作业测试 |
主要考核内容:资本主义的垄断、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两个必然 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单元测试、期末考试。 |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
7 |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
知识目标: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能力目标: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素质目标: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
基础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2.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3.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拓展内容: 1.当前国际形势“资强社弱”“资攻社守”“资富社贫”,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从何而来?2. 如何在两种制度的共存较量中坚定地发展社会主义?
|
4 |
1. 线上观看视频:了解知识点相关内容 2. 线上讨论: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程 3. 线下讨论: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4.线上练习:知识点作业测试 |
主要考核内容:社会主义历程、基本特征、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 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单元测试、期末考试。 |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
8 |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能力目标: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素质目标:科学认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
基础教学内容: 1.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2.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拓展内容: 1. 如何理解“非为谋生而劳动”?2. 共产主义与今天事业的关系是什么?
|
4 |
1. 线上观看视频:了解知识点相关内容 2. 线上讨论: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共产主义的内涵和外延 3. 线下讨论: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4.线上练习:知识点作业测试 |
主要考核内容:共产主义的概念及表现;马克思科学预见共产主义的方法 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单元测试、期末考试。 |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
五、课程考核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表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表 |
|||||||||||||
课程 目标 |
毕业 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期末成绩 |
单元测试 |
平时考核 |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
课程目标达成度 |
||||||
闭卷50% |
30% |
20% |
|||||||||||
观测点 |
总分值 |
平均分 |
观测点 |
总分值 |
平均分 |
观测点 |
总分值 |
平均分 |
|||||
课程 目标1 |
|
|
|
|
|
|
|
|
|
|
|
|
|
课程 目标2 |
|
|
|
|
|
|
|
|
|
|
|
|
|
课程 目标3 |
|
|
|
|
|
|
|
|
|
|
|
|
|
-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课程目标期末成绩平均分*百分比+课程目标期中成绩平均分*百分比+课程目标平时成绩平均分*百分比)/(课程目标期末成绩总分值*百分比+课程目标期中成绩总分值*百分比+课程目标平时成绩总分值*百分比);
- 课程目标总达成度=∑(各分课程目标达成度)/课程目标数。
本课程总成绩评定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需≥45分,总成绩≥60分,认定学生本门课程为及格;期末考试成绩低于45分,总成绩无论多少均视为不及格。不及格者需进行补考,按学校文件,补考成绩需≥60分,视为及格,并计为60分。重修本课程的学生需完成本课程要求的所有过程性考核及期末考试环节。
教学环节评分标准:
3.1 线上课程评定(100分)
(1)视频自主学习情况(35分):以学生实际对网课视频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
计分梯队 |
完成度 |
计分 |
1 |
90%~ 100% |
40 |
2 |
80%~ 89% |
35 |
3 |
70%~ 79% |
30 |
4 |
60%~ 69% |
25 |
5 |
≤ 60% |
0 |
(2)章节测试完成情况(25分):学生完成每个章节的学习后,以学生实际的章节得分为准进行评判,计算过程为各章节得分的平均数乘以0.25,公式如下:
(3)在线期末测验完成情况(40分):学生完成线上期末测验后,以学生实际的章节得分为准进行评判,计算过程为期末测验的实际成绩乘以0.4。
(4)线上课程总成绩为以上三部分之和。
线上课程成绩100分=平时成绩35分+章节练习成绩25分+期末考试成绩40分
3.2读书报告成绩评定标准(100分)
读书报告的主题为“读原著,悟原理”,在“推荐阅读书目”中任选一本书,撰写读书报告。
(1)调研报告的书写(80分)
计分规则:
读书报告书写规范,标注清晰正确,具有合理科学的结果分析和讨论。能针对某些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想法或建议;或针对目前的研究内容、研究结果或结论提出其他见解,并对之进行科学合理的求证(76~80分)。
读书报告书写基本规范,标注基本正确,具有较为合理的结果分析和讨论。能针对某些实验项目提出合理可行的想法或建议,或针对目前的研究内容、研究结果或结论提出其他见解(60~75分)。
读书报告书写不规范,具有结果分析和讨论。(40~59分)。
读书报告书写极不规范,无做图、标注或有做图无标注,具有极不合理的结果分析和讨论或无分析讨论(<40分)。
(2)团队协作与体现(20分)
调研报告采取小组为单位的方式进行提交(小组每人提交1份),小组按最大10人/组的方式进行设置(调研小组无特殊原因本学期不再调整,由各班级自行确定)。针对需要小组协作完成的实验,调研步骤部分需明确体现小组分工的工作内容以及个人在调研项目中承担的角色和完成的工作内容,单个人在小组协作实验中最大的工作占比不能超过40%,所有成员的最终工作占比之和需为100%。工作占比由各位成员根据情况进行自主填写,学习委员收集实验报告,并对小组分工的占比进行计算。
计算规则为:某小组成员的工作占比,去掉一个最高值和最低值,剩余部分求平均(3人/组的,直接求平均数)。
调研项目名称 |
|
|
成员 |
分工描述(包含调研准备、调研过程、整理、结果与分析、问题与讨论等) |
工作占比(100%) |
成员1 |
|
|
成员2 |
|
|
成员3 |
|
|
成员4 |
|
|
成员5 |
|
|
成绩评定:
小组分工设置合理有效,调研准备及时充足无缺漏、调研过程配合密切,调研程序执行有力(18~20分)
小组分工设置合理,调研准备及时、调研过程配合较好,调研程序执行较好(15~17分)
小组分工设置基本合理,有调研准备、调研过程配合一般,能按调研程序执行(12~14分)
小组分工设置不合理,无调研准备、调研过程配合较差,调研程序执行不好(<12分)
作业质量(100分)
作业设置类型主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设置为“学生自主探究型、小组探究型、小组展示型”等,以提交作品的形式完成作业,目的是引起学生思考并进行恰当表述和展示,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1)按时提交完成的作品。作品完成度、质量较高,扣题正确,思路清晰,解题逻辑清晰,论据合理,论证充分;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语言连贯,基本无语法错误,无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90~100分)。
(2)按时提交完成的作品。作品完成度、质量较高,扣题正确,思路比较清晰,解题逻辑比较清晰,论据合理,论证较为充分;书写规范、格式基本正确,语言连贯,有少量语法错误,无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80~89分)。
(3)按时提交完成的作品。作品完成度、质量一般,扣题较好,思路一般,解题逻辑一般,论据基本合理,论证有少量不足;书写基本规范、格式有少量错误,语言连贯,有少量语法错误,无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70~79分)。
(4)按时提交完成的作品。作品完成度、质量一般,扣题一般,思路和解题逻辑较为混乱,论据基本合理,论证有明显不足;书写基本规范、格式有较多错误,语言不太连贯,有少量语法错误,无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60~69分)。
(5)不能按时提交完成的作品。作品完成度、质量较差,思路和解题逻辑较为混乱,论据不合理,论证有很大不足;书写不规范、格式有较多错误,语言不连贯,有较多语法错误,有明显大量抄袭文字现象(<60分)。
期末成绩评定(100分)
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就知识掌握方面、知识的思政元素以及知识的辨析应用等方面进行命题,要求学生正确严谨的完成并作答相应的试题。考试题型主要包括判断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等题型。
4.考核项目与评分方式
考核项目 |
评分方式 |
|
平时考核(20%) |
线上学习(30%) |
智慧树平台视频学习次数、时长,拓展材料学习情况,由智慧树平台自动给分 |
课堂表现(30%) |
包含随机点名、课堂互动、小组展示等,由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综合确定该项得分 |
|
作业质量(40%) |
主要包括课前预习作业、课后习题作业,由教师根据作业完成质量和提交及时性综合评分 |
|
单元测试(30%) |
章节测验(占20%) |
智慧树平台完成章节测验,由教师根据完成质量和提交及时性综合评分 |
主题论文(占30%,非标准答案) |
需完成两篇不少于1000字的主题论文,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调研报告,由教师根据完成质量评分 |
|
期中考试(占50%) |
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范围为前四单元教学内容 |
|
期末考试(50%) |
含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的综合类题目 |
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期末考试成绩低于45分,该门课程总评成绩为不及格 |
六、课程教学资源
课程教学网站:
https://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1000077946#teachTeam
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书编写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
参考书:
《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第3版,顾祥林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年。
《混凝土结构》(第三版),罗向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混凝土结构》(上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六版),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著,人民出版社,1995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著,人民出版社,1995年。
《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著,外文出版社,2022年。
推荐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刊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