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院学子积极投身“返家乡”社会实践,以实际行动诠释青年担当,为助残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活动中,他们与全国自强模范深入交流,共探助残新路径;在社区搭建非遗体验平台,带领残障儿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通过趣味实践活动,助力特殊群体提升能力、快乐成长。多样实践凝聚助残合力,既为残障人士拓宽就业渠道,也为特殊儿童点亮艺术梦想。
马院学子以爱为灯,照亮残障群体前行之路;以行践诺,让助残精神薪火相传,让温暖与希望在社会各个角落绽放。为增强社会对残障儿童的关怀意识,弘扬关爱特殊群体的社会风尚,7月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遗”启助残服务团于聊城市御苑社区如康家园开展“N项延伸,增趣提智”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区,工作人员就沟通话术与游戏辅助技巧等方面对志愿者们展开培训和指导,志愿者们专注聆听、认真记录,并精心设计了筷子接力、颜色进杯、彩球进洞和拼图游戏等丰富多样的活动环节,以专业的态度和诚挚的热情与孩子们进行交流互动。在筷子接力游戏中,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用筷子传递物品,在志愿者们的鼓励中渐入佳境;颜色进杯与彩球进洞游戏同样考验孩子们的专注力与协作能力,在反复实践中,孩子们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拼图游戏更是趣味体验感满满,一块块拼图在他们的努力下逐渐拼成完整的画面,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自信与喜悦的光芒。一名志愿者感慨道:“这次活动让我真正走进了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纯真、可爱深深打动了我,未来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到关爱残障儿童的行列中来。”
此次活动通过游戏化设计与个别化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孩子们搭建起充满温暖与希望的成长桥梁,未来,“遗”启助残服务团将持续努力为残障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友好的社会环境,助力残障儿童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为学习助残工作先进理念,帮助特殊群体积极融入社会,推动助残事业高质量发展,7月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遗”启助残服务团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聊城市分公司举办“星火同行,共话助残”社会实践活动。服务队成员与全国自强模范申晨光开展座谈,深入探讨了聋人群体助残项目的实践路径和成效,剖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及解决方案,成员们在交流中收获颇丰。根据自己在聊城市聋人协会工作多年的丰富经验,申晨光围绕残疾儿童补贴、残疾人自主创业以及城市无障碍建设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议,为成员们投身助残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谈及残疾人就业的核心议题,申晨光直击痛点提出建设性方案,通过积极探索“非遗技艺+就业”的模式,助力残疾人真正融入社会、实现经济独立。
这场座谈不仅是经验的分享,更是精神的传承。一位成员表示:“和申老师的这次交流让我深受感触,助残需要更有温度、更有创意的方式,我会把所学经验积极运用到志愿工作中,为构建更加包容、温暖的社会环境贡献青春力量。”此次活动,不仅有利于服务队成员深入领会助残精神的内核,汲取先进的助残实践经验,而且有利于为解决残疾人就业等核心难题提供新思路,为残障群体创造更多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为丰富残障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其提供沉浸式的非遗体验平台,7月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遗”启助残服务团于聊城市御苑社区如康家园举办“葫艺彩绘,‘遗’起绽放”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志愿者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葫芦彩绘这一非遗技艺的历史渊源和传承故事,阐释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在创作环节,志愿者们分组指导孩子们学习彩绘技巧,从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进行细致教学,同时鼓励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胆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和表现形式。有的孩子用稚嫩的笔触勾勒出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有的孩子用跳跃的色彩描绘出五彩斑斓的梦幻世界,一笔一划间都充满了个性与活力。一件件独一无二、充满童趣的葫芦彩绘作品,不仅展现了孩子们的无限创意与想象力,也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位志愿者感慨道:“看到孩子们完成作品时绽放的笑容,我真切感受到公益与非遗结合的意义,每一次指导都是文化传承的桥梁,每一份鼓励都能点亮他们的艺术世界。”
本次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残障儿童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其审美修养和艺术潜能,而且有利于将传统技艺链接公益实践,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审核 史仁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