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思政课交互体验】第四十三期“共话重阳事,同传敬老魂”——重阳节纪念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敬老爱老精神,我院开展第四十三期思政年历微思政课交互体验活动——重阳节纪念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习会骨干成员王袁心泉、刘亦晴担任主讲人。

  

  王袁心泉以“共话重阳事,同传敬老魂”为主题,围绕“溯源:重阳千年演变史”“寻味:习俗背后的文化温度”“赋能:重阳精神的当代践行”展开讲解。从《吕氏春秋》记载的上古秋收祭天,到《易经》中“九为阳数”奠定“重阳”之名,再到汉代立俗、唐代定节,直至1989年成为“老人节”并被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清晰梳理了重阳节从“敬畏自然”到“关怀人文”的千年演进轨迹;在传统习俗解读环节,结合经典诗句,深入剖析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等习俗背后“避灾祈福”“珍视生命”“寄托思念”的情感寄托,展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敬畏;在文化内涵阐释与实践中,从传统的“敬畏生命、坚守亲情”,到革命年代的“刚健有为、家国担当”,再到当代“全民孝亲、登高望远”的价值延伸,完整呈现了重阳节精神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硕班马晓茜表示,以前总觉得重阳节就是“给老人过节”,上完这堂课才知道,它藏着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人插茱萸祈平安,到革命先辈借“战地黄花”抒壮志,再到我们现在帮老人跨越数字鸿沟,“传承”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这个周末,我要回家教奶奶用视频通话,还想带着爷爷去公园赏菊,把课堂上学到的重阳精神落到实处。

  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硕班赵嘉琦表示,参加此次微思政课,我了解到重阳节从“秋收祭天”到“老年节”的千年变迁,从古人插茱萸祈平安到今人用代码弥合数字鸿沟的传承,我突然懂得:今天我们教奶奶用视频通话、陪爷爷登一次山的寻常时光,都是对先辈精神的延续。未来我会主动当好重阳文化的“传承人”,把对生命的敬畏、对亲情的坚守,变成代代相传的行动力量,让这份跨越千年的温暖永远鲜活。

(审核 史仁扩)